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文化时评

新加坡华文:走出庙堂扎根民间

2007年04月26日 11:03

    今天的新加坡人,既然对于华文作品的欣赏能够造就出阿杜、梁文福、孙燕姿和蔡淳佳,能支撑一个华文电视台,四份华文报章和好几份的华文杂志,我们还真的以为我们已经没有华文文艺欣赏者了吗?

  而什么是主流的文学,什么是非主流流行文化,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明清时代面世时,被认为是消闲读物,根本不是主流的中华文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视角的改变,它们今天已经成为经典。

  本地文艺工作者如果因为读者的水平所限而得不到知音,那为什么我们不想想,问题也许不是出在读者,而是在作者呢?是不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太过于拘泥于创作他们心目中的主流文学,而忽略了主流形式以外的需求呢?

  我认为,本地华文文艺如果能够不拘形式,走向新加坡人所能接受的载体,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新加坡华文文艺的创作方向,应该是走出庙堂,扎根民间。

  如果我们的创造能够配合新加坡人的华文欣赏水平和语文能力,也许我们可以不再觉得无力,而是重新开始,为新加坡人创造出一些他们能够欣赏的作品。

  在2001年,我曾经借着参加全国华语演讲比赛的机会,呼吁人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重新把中文溶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可以用中文读《红楼梦》,也可以用中文看金庸小说……中文是美丽的,多样的,它就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去享受它。”

  我们要扭转的是一个刻板印象,误以为中文是深奥、艰难的,只不过是新加坡政府规定、不能不读的考试科目。如果我们的华文文艺工作者能够创作出符合新加坡人欣赏水平、雅俗共赏的作品,难道我们就不能创造出另一位金庸、另一位英文作家林宝音(Catherine Lim)?

  本地华文文艺前景乐观

  看看周围,新加坡华文文艺的前景其实不是那么的令人沮丧。在80年代我们开始了新谣,播出了风靡全中国的电视剧。

  到今天,我们不但拥有新谣时代就开始的梁文福,还有了像黎沸辉,李伟菘和李偲菘这样的华文音乐人,更不要说孙燕姿和陈洁仪了。

  希望新加坡有志于华文文艺工作的创作者,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市场和定位。问问自己:我们的华文文艺为什么就一定非得是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为什么不能是流行歌曲,商业小说和电视剧剧本呢?

  华文文艺是可为的产业

  破除了对于主流文学的执著后,接下来文艺工作就可以、也应该被产业化。远的不说,韩国的电视剧和流行歌曲,为韩国创造了多少的国民多数?而韩国人在制作这些作品时,是扎根于自己的本土环境的。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韩国文化反映出来的电视剧和歌曲。而除了有形的产值以外,这样的文化作品的输出又带给韩国多少的无形资产和文化上的软力量?这些,难道我们的华文文艺工作者可以忽视吗?

   我希望,要“筑起自己在文化上的尊严”,新加坡的受众不必在“高雅的,让人看不懂的有墨水的文字”与低俗的搞笑节目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我建议,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让我们真正的去尝试把新加坡的华文文艺作为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来启动。新加坡的华文市场,已经被时代证明了。不管我们学了多少的英文,头脑多西化,我们还是会接受,欣赏以华文为媒介的创作的。

  如何建立、提升我们的华文文化产品,如何更不拘泥于形式,更多、更好的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就需要我们大家来努力了。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文:刘学敏)



编辑:陈安娜】


相关报道
   · 努力拓展华文教育新途径
   · 华文教学可多点欣赏的成分
   · 营造有利环境提升华文水平
   · 对华文,是否可以更开放些?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