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人物撷英 【字体 】【打印
“海海归”孙国桢:开国大典阅兵 向新中国致敬
2009年08月31日 08:48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84岁的我军唯一队列教授孙国桢老人正给记者讲述参加11次首都国庆阅兵的往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和阅兵式。(侯波)

    为与读者一起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打开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阅兵画卷,近日,我们专程到大连海军舰艇学院造访年已84岁的离休干部孙国桢老人,请这位与共和国阅兵结下不解之缘的当事人,亲自俯首为读者拣起60年来关于共和国阅兵的珍贵的记忆之珠。

  孙国桢,有着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他大概是今天我们能找到的最早一批“海海归”中的一员。为什么“海归”前要多加一个“海”?因为孙国桢曾受训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是归国的水兵。1948年5月,他与600名中国官兵一起,驾驶着英国赠予中国的军舰——7000吨的“重庆”号巡洋舰跨越重洋回到祖国。翌年2月,因不愿打内战,该舰的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举行了震动中外的起义,驾驶这艘当时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从上海投奔到解放区。年仅23岁的孙国桢作为组织实施起义的“士兵解放委员会”27名成员之一,解放后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不过,这回引我们走访老人的,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理由:孙国桢从1951年起曾连续11次出任国庆大阅兵水兵受阅方队的总教练,他还是我军惟一一位“队列教授”。而且,走在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队伍最前面的,正是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的官兵。今年,这位为海军阅兵立过大功的老人,又被聘为国庆首都阅兵海军学员方队的总顾问。

  早已谢绝媒体采访的老人,之所以又同意我们造访,离不开《文汇报》做媒。

  1946年11月9日,21岁的孙国桢前往英国,是在吴淞口登上3万多吨的英国运输舰“澳大利亚皇后”号。当年吴淞口的海风,曾放飞他青春的梦想。而此时上海滩上黑白四版的《文汇报》,已经拨动过他的心弦。直到今天,他依然是《文汇报》忠实的读者。

  日前,当我们叩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干休所一套师职干部住房的房门时,阳光正洒在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身上。孙国桢从一张旧沙发上站起身热情招呼,然后为我们打开一本记录他汗洒阅兵场60载的相册。

  我们的心,随即跟着老人贴近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

  阅兵式曾经高度保密 直到最后时刻才公布

  说起1949年的开国大典,孙国桢老人语调中充满了兴奋、自豪和惋惜。

  “我们从来没有过这么光荣的日子,从来没有过这么真正值得庆祝、值得举国欢腾的日子!”

  1949年2月25日凌晨1点半,当“重庆号”从吴淞口悄悄起锚,冲破黑暗奔向光明的时候,“新中国”——就是激动着舰上500多名起义官兵的理想。

  理想中的这一天,终于在54门礼炮的28声震天齐鸣中到来。

  孙国桢和他的战友没有想到的是,在梦想成真的这一天,“重庆舰”的起义官兵代表走在了整个开国大典阅兵队列的第一排!

  1927年在南昌城诞生的人民军队,直到1949年才刚刚有了自己的海军,弥足珍贵自不待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13次国庆大阅兵中,后12次都是陆军方队走在整个阅兵队伍的最前列,而唯有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是按照“海、陆、空”的顺序进行,由人民海军方队打头阵。

  “那时,还是战争年代。虽然已经解放了上海、武汉、西安、福州等大城市,但全国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即使已经解放的大中城市里,匪特也还没有肃清。因此,何时举行开国大典、怎么举行开国大典,不可能像今天一样事先发布公告,告知全国人民,并将受阅部队集中训练几个月。那时,虽然知道要到北平去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但无论总体安排还是具体细节,直到9月底,对参加阅兵式的部队官兵还是保密的,更不要说普通百姓了。”孙老告诉我们。

  《开国大典阅兵命令》,直到开国大典举行前一天的9月30日,才以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名义发布。

  《开国大典阅兵命令》,读得孙国桢热血沸腾:

  “一、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日,特定于十月一日十五时在天安门广场及其附近地区,举行北平卫戍部队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部队之阅兵典礼。”

  ……

  孙老原是“重庆舰”参加首都开国大典受阅官兵中的一员。但当时除了北平,各地也都要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和阅兵式,多才多艺的孙国桢是萨克斯管手,那时会吹萨克斯管的人非常稀缺,安东海校的阅兵式少不了他,没有人可以顶替。部队领导下了命令将他留下,铸成了他与开国大典阅兵失之交臂的终身之憾!

  孙国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个排的战友喜滋滋地登上开往北平的火车。

  那时,中国还没有电视,孙国桢是通过广播聆听开国大典盛况的。

  让他倍感骄傲的是,走在开国大典阅兵队伍最前列的旗手,就是“重庆号”巡洋舰一同起义的战友。60年过去了,孙国桢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位开国大典“第一旗手”的名字:李冠英。

  开国大典那天,孙国桢越是兴奋和激动,就越后悔。

  那时他还没有去过北平,没有见到过天安门,当然也没有见过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而这一切,在开国大典的那一刻,成了他最大的向往和遗憾。

  几天后,参加阅兵式的战友终于回来了,战友们眉飞色舞的描述更加深了他的懊悔,不,简直可以说是痛悔——开国大典的次日,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饭店宴请三军受阅官兵代表。陆军应邀参加的是战斗英雄和师以上首长,而海军全体官兵受邀。更让他们自豪的是:海军官兵的坐席就在朱总司令的坐席附近,朱总司令还亲自过来向受阅的海军官兵敬酒。

  孙国桢和他的战友们感受到:这不是对海军官兵个人的器重,而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对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的期盼!

  多少年,旧中国有海无防!

  “一定要献身已经选择的事业,为了祖国早日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孙国桢立下誓言。

  即使在欢庆的开国大典上 英雄们也做好了献身准备

  孙国桢后来从史料中获悉,关于开国大典的阅兵地点原来有两个方案:一是北平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二是北平近郊的西苑机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反复权衡后,才确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全世界的目光,于是聚焦1949年10月1日的北平天安门广场!

  为报道开国盛典,1949年10月2日的《文汇报》出了10个版,这在60年前堪称“厚报”了。这天的《文汇报》对前一天的开国大典以及各地的庆祝活动,作了充分详实的报道。

  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欢庆人群里,有文汇报记者浦熙修。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记者,在刊登于10月2日《文汇报》头版报眼位置的通讯《北京,在欢乐的海洋里》中,是这么描绘她亲历的开国大典阅兵式的:

  “毛主席与六位副主席等就位后,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时国旗上升,乐队奏起国歌,五十四门礼炮连发廿八响,新中国在庄严肃穆中诞生了。礼炮鸣毕,毛主席朗读政府公告。三时卅五分,朱总司令莅场,检阅军队,约半小时而毕。四时许,开始分列式阅兵。海军前导,接着是步兵、机械化兵团、坦克的行列甚长,最后是马队。同时飞机亦冉冉起飞,翱翔天空。毛主席频频向下面经过的兵团举手为礼,又不时向天空飞机招手。阅兵典礼约于六时完毕。阅兵后,接着开始了伟大的游行行列……”

  这篇电头“本报北京二日晨一时专电” 的报道,尽管激情飞扬,但诸如“步兵、机械化兵团、坦克的行列甚长,最后是马队”、“飞机亦冉冉起飞,翱翔天空”这样概括简约的描写,不能让渴望了解阅兵式所有细节的读者“解渴”。

  孙国桢急切地向受阅的战友们打听:究竟有哪些机械化装备已经形成了战斗力,雄风浩荡地驶过了天安门广场?究竟有哪些战机第一次在共和国首都上空展示了人民空军的英姿?

  从北京参加阅兵式归来的战友七嘴八舌地告诉孙国桢:

  阅兵时,首先走过天安门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受阅方队,尽管人数只有两个排,毛泽东主席率先鼓起了掌。这时,广场人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欢呼声:“中国人民海军万岁!”穿着海军呢制服的受阅官兵庄严敬礼,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在人民海军后面的是步兵师方队,8000余名指战员组成12个方阵:有步枪方队、冲锋枪方队、轻机枪方队、重机枪方队、82迫击炮方队,以及重迫击炮、战防炮、山炮等一个营组成的方队,再后面是通信工兵方队、女兵方队。

  步兵师后面是炮兵师,按75毫米野炮、105毫米榴弹炮、37和75毫米高射炮的序列,火炮由小到大,依次通过天安门。今天的人们也许想不到,有些火炮还是由骡马牵引的。

  地面压阵的是战车师:由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个团编成。坦克方队2辆一个排面,4辆一个小方队,再由小方队组成大方队。

  坦克方队刚通过天安门广场,由9架P-51型战斗机和2架蚊式战斗机,6架教练机、运输机组成的空中编队就由东向西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但孙国桢的战友们在广场上数到天空中飞过的是26架飞机,后来才知道其中有9架飞机在飞过天安门后又绕圈飞到机队的尾部,第二次飞过天安门广场。由于空中衔接天衣无缝,地面所有的中外人员都没有发现这一奥秘。

  人们更不知道的是,其中有4架战斗机是带弹受阅,为的是防止当时有空中优势的国民党空军来犯,此举开了世界空军史上的先例。带弹受阅可不简单,难点不在飞,难就难在“带弹着陆”,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因战机着陆过重而触发弹药爆炸。所有受阅飞行员在出发前都签署过这样的誓言:“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而孙国桢的战友们在现场接到的阅兵总指挥的命令是:正式阅兵时,万一遇到敌机空袭,要原地不动,保持队形!

  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哪里像后来,只有训练时的刻苦和艰辛、阅兵时的兴奋和紧张!

  此前,我们这些晚辈确实没有想到:即使是在欢乐四溢的开国大典上,这些人民共和国的开国英雄们,依然做好了为共和国献出生命的准备!

  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陈毅激情澎湃,吟道: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一九四九年,国际庆伟观。东方红日起,火焰照人寰。”

  开国大典上受阅徒步方队 没有正步走,只有齐步走

  新中国的成立震撼了世界,开国大典的阅兵式震撼了世界。第二天,苏联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很快建交。在很短时间里,几十个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傲然站立起来了。

  但要不是孙国桢老人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开国大典上阅兵式进行时,受阅的徒步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东西华表之间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时,步伐迈的是“齐步走”,而不是今天全国人民都熟悉的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走”。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操典里还没有‘正步走’,”孙老解释。

  当“重庆号”巡洋舰的起义官兵受命赴京参加阅兵时,原本带去的还是“英国皇家海军式”的方队步伐。英国皇家海军正步走时,左右手臂不向内弯,而是将左右手臂甩到与地面呈180度平齐。孙国桢的战友们一看不行,临时改成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一致的“齐步走”,左右手臂向内弯。

  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也没有统一的《队列条令》,已有的操典里,也没有“正步”这种步伐。当时时间紧迫,如果要临时编写一本规范的队列动作操典,已经来不及,只好找了一本苏联军队的队列条令和一本国民党军队1935年版的《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操典》小册子作参考。

  尽管如此,从战火中走来的英雄的人民军队,已经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展示了雄风英姿!

  孙国桢老人没有想到,从1951年国庆阅兵起,作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军体教研室的一名教官,他从此与国庆阅兵结下了难解之缘。

  说到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阅兵,孙国桢老人精神一振,双眼闪烁着军人的英气。他激动地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将是新中国成立后14次阅兵中最盛大、最高端、最精锐的一次,他充满了期待和祝愿。

  孙老断言:2009年10月1日,是值得每一个共和国公民期待的日子。(朱斌 郑蔚 赵兴德 李文喜)

 
请您评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侨网立场。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