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余华:越写越朴素,越写越宽广(2)

2006年07月06日 09:27

  记者:你写完《兄弟》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余华:写完后我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时再有人来找我写文章,我说我一个字都不想写。这两年,我写了51万字,等于说我把我的激情、想像与情感全都耗尽了,疲惫不堪。这是我第一次写一个长篇有如此强烈的疲惫感,以前刚写完长篇时还会兴奋几天,但这一次完全没有。可能应该有的兴奋在《兄弟》上部出版时已经提前释放了,到了下部就完全没有了。

  记者:这个10年似乎过于漫长,对一个作家来说,你是如何面对那段寂寞的?

  余华:其实我一直没有寂寞。这个10年我一直在写作,只不过更多的是写一些没有受到关注的随笔散文。我从1987年发表《18岁我出门远行》后,我就开始进入一个很好的写作状态。

  记者:似乎大家更喜欢读你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每一部都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余华: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某种阅读的趣味,大家都比较关注长篇小说。

  记者:《兄弟》对你来说是不是某个阶段总结性的作品?

  余华:它好像是一个新的写作的开始,因为它跟我以前的三个长篇完全不一样。作家分为两类作家,一类是通过几年的写作在叙述上迅速成熟后,建立了自己叙述的系统,以后他遇到所有的题材都会纳入到这样的叙述方式中来,一些无法纳入的题材他就会放弃;另一类作家,通过几年完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叙述方式,面对新的题材,他会感到已有的叙述方式是不适合的,便会去寻找新的叙述方式。他每碰到一个让他兴奋的题材时,就会努力去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我属于后一类人。我的作品总是在变化。《兄弟》是一种新叙述方式的开始,它让我对写当代题材的作品有信心了。

  记者:你早期的作品中绝望的、恶的东西比较多,后来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温情的一面越来越多,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余华:我早期的作品都比较极端。打个比方,那时我是站在墙角写,到了90年代,我到了屋子中央写,看到的东西更多了,所以开始去表达一些温和的东西,温和的故事里也会蕴藏着一些力量,到了写《兄弟》时,我感觉到自己走到大街或广场上写。一个原因是我的年龄在增长,另一个方面,我们这个时代在快速变化,这点只要是那些感受到的人自己就会有表达的愿望。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对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以前对生活是排斥多一点,而后来能容纳的东西越来越多。使我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还是写作,写作使我发现更多的东西,也使我能容纳更多的东西。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的一条道路,越写作越朴素,越写作越宽广。年轻时,他每一次的写作似乎是冲锋一样,等年龄慢慢大起来以后,他的写作就不再是冲锋了,而是站在战壕里指挥冲锋的将军了,可以从容不迫。

  努力发现别人,最终会发现自己

  记者:每个作家的作品几乎都有他个人生活的烙印,特别是童年生活,就像约克纳帕塔法县之于福克纳,你的小说也离不开江南小镇的生活。这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

  余华:童年的记忆在我的理解会控制人的一生,这种记忆每一次被唤醒时都会有所改变,就像约翰·韦恩所说的“童年的记忆是一种诗意的谎言”。很多作家都会对自己成长起来的地方有深厚的场景。有的作家虚构一个地名来替代它,永远用它,这样永远会保持一种亲近感。国内的作家,比如莫言的高密乡、苏童的香椿树街。有的作家他写的也是同一个背景,但是他会不停地换名字,我就属于这类作家。作家永远无法摆脱自己成长或生活过的地方对自己的影响。童年最初的经历完成了他对世界最初的印象:河流是什么样的,天空是什么样,树木、房屋、人又是什么样的。而每次回忆时,他都是带了今天生活的烙印去回想过去的经历,那么,过去的生活就无法被真实还原,对某一个场景的回忆就像音乐中的变奏一样,给人感觉仿佛越来越不一样,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它最基本的旋律还是那个。

  记者:你成长为作家时的那个年代的文学环境与现在的文学环境有什么不同?

  余华: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刊物的文学环境,从90年代到现在是出版市场的文学环境,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相对于出版图书似乎显得次要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作家要对他自己的写作承担的责任更大了。一本文学杂志有很多个作家的作品,是一个群体共同承担着一个文学杂志是否受欢迎的责任。而现在,一本书的出版只有一个作者,只能是这个作者独自承担一本书是否受欢迎的责任。这个时代对作家的压力更大了。

  记者:作为前辈,你给如今的文学青年有何建议?

  余华:青年人除了关心自己之外,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别人,关心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对别人的生活越关心,就对自己的生活越清楚。当你满腔热情地去了解别人的生活时,你会更清晰地发现自己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如果只是关心自己的话,你会连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努力发现别人,最终会发现自己。作为文学青年,如果热爱写作,就一个字:写。不写就没有未来。写作是一种需要充满勇气的工作,是一条没有退路的道路,哪怕是悬崖也要往下跳,面对悬崖,假如他都没有勇气往下跳的话他就无法往下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候冬华】


相关报道
   · 余华小说首次搬上舞台 话剧《兄弟》年底公演
   · 遭遇评论界强攻 余华作品《兄弟(下)》近日面世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