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万钢是怎样“炼”成的?:海归高官的回归与发展(4)

2007年05月16日 13:48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新部长的旧问题

  一直以来,科技部的“组织科研项目、分配科研资金、统筹科技政策”等职能颇受人诟病

  1958年6月18日,艾森豪威尔的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他是否在考虑设立一个科技部,这位美国总统笑着予以否认:“这个嘛,科学有点像你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要专门搞一个部,一个单独的空气部……”

  然后他认真地继续说下去:“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尤其是国防部,国务院,和我,都已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以所有可能的方式来征求可能得到的这些人(科学家)的最好意见和想法。”

  其时,苏联卫星“伴侣号”上天带给美国人的震撼尚未平息,那些认为苏联已经超越美国的国会议员,极力主张成立科技部,实现“科技大赶超”。

  其时,在中国,一个名叫“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部门也刚诞生。它由“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这两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机构合并而成——事实上,它们正是苏联顾问建议的结果。

  设立“科委”,当初的目的是进行科技规划,在1960年代,它的规模并不大,1970年一度被并入中科院,到1977年9月才恢复,随后改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研经费分配“政科不分”

  国家科委一直存在到1998年,历任主任有聂荣臻、方毅、宋健——这是一个副总理级的部门。当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部由此诞生。

  根据当年《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原国家科委的一些职能分别划归国土部、环保总局或知识产权局,而划入的则是原国家计委拟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相关经费安排的职能。

  及至今日,科技部已成为一个控制大量科研经费的部门,和“统筹科技政策”相比,它“组织科研项目、分配科研资金”的职能显然更引入注目。

  不过,也正是这一职能的履行,让人颇多诟病。

  在学者刘军宁看来,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摆脱计划体制,但在科技方面,计划体制不仅没有退场,而且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加强。而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则说,科技界最大的问题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不能计划的东西”。

  在美国,科研人员须自己选项目,提出资金申请,再交由同行评议,才能决定是否立项,而在中国的科技界,更多的时候是相反的一个过程:先立项目,再找人来做,有时官员甚至直接参与选择具体科技课题。

  批评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科技部对国家科研经费的分配“政科不分”。

  包括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在内的三位著名科学家曾经批评:“(科技部)各司局功能自我定义是组织和领导科技……许多科技人士——包括中国的精英——在科技部中下级官员面前都不能正常发表意见……每过一段时间设立新计划,其中相当多是行政人员的主观意识……导致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

  不单司局长,“连处长都把持着很多科研经费,”一位科技记者说,从立项到选择评审专家,行政人员的权力太大。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柳卸林认为,中国非常强调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但却缺乏一个科学且独立的对科技计划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的机制。许多科技经费得不到应有的监督,造成相当大的浪费。许多重大的国家计划,都是部门自己确立、验收,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协商,也缺乏事后的评价。

  这与邹承鲁等人的批评不谋而合:“和其他部委不同,科技部没有明确的、可以评价的责任……国家经费下达到科技部后,如何应用经费、其效果如何,它既没有上级检验、也没有下级压力。”

  事实上,两年前媒体曾揭露过某研究员一边当着科技部863专家组领域副组长,一边做着该领域重大项目的主持人——在科技部2003年3月1日就开始实行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评审专家需要遵循的第一条规定就是回避原则。

  此外,也有研究者声称,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单位事先“自评”已经“成为常规”,而鉴定验收人员“行政化”也变成了“科技界公开的秘密”。

  “科技体制的问题与教育体制的问题是不可分割的,万钢来自教育界,‘产学研结合’又是他的强项,不知能否找到一条较好的发展道路。”前述科技记者说。

  统筹科技政策亦受挑战

  在“组织科研项目、分配科研资金”之外,“统筹科技政策”这一职能面临的挑战也日渐浮出水面。

  在中国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成就中,“两弹一星”一直为人所赞誉,不过时至今日,“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已经无助于科技上更大的突破。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一段讲话颇引人关注:“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民间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动机投入科技活动,而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有适应民间科研机构生长的制度空间。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吁,政府要给公益类型的科研机构转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一定要干非赢利的事业”。

  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卸任前宣布,研制大飞机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将在2007年得到实质性推进。此后,便有媒体发表评论,“制造大飞机不妨请民企参与”,并指出在市场经济时代,沿用旧有体制、仅仅依赖国企,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和官僚体制的扭曲,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大课题的)形成和选择也有着科技部其他课题的通病,只是数量级上又放大了。”有研究者曾如是表示。

  回到文章开头,艾森豪威尔拒绝了科技部,但并不拒绝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这从他随后任命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的总统科学顾问便可看出。

  有趣的是,资料显示,1962年,在经历了大跃进的苦难之后,中国的科学家们也曾在广州会议上建议国家设立“科学顾问团”,以帮助政府避免在科研和生产中再发生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很可惜,该提议未被采纳。(记者 岑默)

   党外高官的回归与发展

  在观察家看来,万钢任职对于中国的协商民主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将进一步充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内容

  1945年4月24日,距离日本投降还有113天。陕北延安,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毛泽东在他《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擘画战后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府形式。

  “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毛泽东说。

  四年半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由63名委员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有31名为民主党派成员。6位副主席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3人为非中共人士。政务院的4名副总理中,黄炎培和郭沫若是非中共人士。

  在政务院的各部委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是占据着半壁河山,32个部委中的13个由民主党派出任正职,包括监察部长谭平山、司法部长史良、教育部长马叙伦、交通部长章伯钧、文化部长沈雁冰等。

  和今日国务院即为中央政府不同,第一届中央政府下辖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其中,民盟的沈钧儒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在当时中国最高议政机构、全国政协中,5位副主席只有周恩来一人是中共党员,另外4名副主席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均为党外人士。

  在地方上,当时的绥远省、甘肃省、新疆省、湖南省和浙江省的省主席也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所出任。

  据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何虎生介绍,这种情况在1954年开始有了变化。“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的政治权力开始转移,即从政协转向了人大。”何虎生说,“人大任命的政府官员中,中共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

  1954年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总理周恩来提名的10位副总理人选,他们全部来自中国共产党。但在国务院的各部委中,仍有相当比例的民主党派担任着正职,在地方上,甘肃省长是民革的邓宝珊、湖南省长是民革的程潜、浙江省长是民进的周建人。

  3年后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民主党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时一些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被打成了右派,相当于在组织上被赶走了。”何虎生说。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毕,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次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后,一批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被错划为右派。然而,对民主党派冲击最大的还是十年后的“文革”。

  文革前夕,国务院中党外部长或主任还有6名,但文革期间,“清一色”思想盛行,把党委、政府合为革命委员会后,党外干部已是鲜见。

  “民主党派的领导机关统战部都被批判了,民主党派大多也停止了活动。”何虎生说。

  1972年10月,傅作义辞去了水利部长职务,此后30多年间,再无非中共人士出任政府部委正职。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称,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2005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党外人士的选配力度,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相信会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的中央领导人出任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职务。此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主党派人士以后在中央政府担任部委正职情况还将出现,过去一段时间没有民主党派人士任正部长并不意味着国家存在刻意规定不许这些人任正职的制度。

  2007年4月27日,同济大学校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接替已到任职年龄界限的徐冠华。

  “这和建国初期不同,那时候就是以中共为主的各党派的联合政府。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何虎生说,“这可以认为是中共在重要领导岗位上选拔干部的范围开始扩大。”

  此间,有评论称万钢在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机构出任正职,是“中央对权力构架的大胆创新,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万钢的出任“具有破冰意义”。

  “可以把这次任命看成一次回归,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评价。

  汪玉凯认为,万钢的任命是一个信号,它可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而这对于中国的协商民主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将进一步充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内容。

  “以前民主党派在人大、政协担任副委员长、副主席,更多的是协商,并不在国家治理的第一线。而万钢此次进入政府并且出任正职,将领导一个大行业,他的决策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汪玉凯说。

  汪玉凯介绍说,政府系统实行首长负责制,但每个部都有党组,党组是最高决策层,以往通常是部长兼任党组书记。“但民主党派出任部长,就不能担任党组书记了,两者之间如何协调,这是一个新问题。”汪玉凯说,“这个问题解决了,将会出现一种新模式,而这必将会影响政府的整个管理和决策机制。”(记者 邵丛)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唐伟杰】


相关报道
   · “海归校长”万钢:以清洁能源振兴中国的汽车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