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字体 】【打印
运河沿岸:“非遗”风景只依稀可见(2)
2008年11月27日 17: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运河上的纤夫正聚在一起吃饭(W·亚历山大画)
运河岸边的官家宅邸(W·亚历山大画)

    渐行渐远的“风景”

  在古代运河地区,信仰的力量不仅仅只浸染在年画的领域,更重要的还有对雕版印刷业的推动——雕版业的壮大,最初正是得益于佛教信徒印制传播佛经的需要,而且,之后数百年间,佛经的印制,也是维系雕版产业运转的重要市场空间。

  更往后,江浙皖一带人才辈出,知识分子扎堆,文化传播速度加快,雕版印刷术更是有了用武之地,逐渐形成私刻、官刻、坊刻竞相繁荣的格局。

  在扬州,现在依然存在着专事雕版印刷的广陵古籍刻印社,在电脑排版、激光照排、机器印刷、书商遍地的今天,他们独享一处幽静院落,工作在此的大小职工,言谈之间对自己这份工作的自豪,和他们办公室里渗透着的幽幽墨香相得益彰。只不过,雕版印刷作为出版业的“旧时王谢”,如今也只剩三两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翻滚,多少也让来访者兴起一番感叹。遥想明清时代,文化生产的步伐也是紧盯市场的,雕版印刷的内容早已不限于印制佛教经典与儒道文献,“畅销书”这玩意儿,正是在那个时代横空出世,《西游记》、《拍案惊奇》、《三国志演义》都是“各领风骚”一时的作品。为了抓住读者,不少书商甚至亲自操刀,炮制迎合市场的作品,比如著名的书商熊大木,就抓住“岳飞”这个卖点,写成了畅销书《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很赚了一笔。所谓“注意力经济”,那个时代的中国书商就已经深得个中三味了。

  自然,这是我们无法再见、只能想象的雕版印刷的黄金时节。科技的进步是雕版印刷的市场空间日渐萎缩的关键,机械复制时代里,广陵社只能把市场的定位往上拔高——只有在审美和典籍珍藏的层面上,相对低效率却又保持古朴特色的雕版印刷才有存在的必要。

  那渐行渐远的景象,在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里也曾出现在我们眼前。王如坤是如今当地唯一还在经营染坊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村里同样的染坊有60多家。很多地方的蓝印花布已经改为机械化生产了,王和他的家人仍在用祖上传下的染缸,固守着30几道传统工艺流程。你能想象,一个手工作坊,每天只能生产30多米布匹,一眼看去并不能马上引人驻足……如何去市场经济大潮里保全与发展?

  在杨柳青或者桃花坞,年画的未来命运其实并不比雕版或者蓝印花布来得更好。

  杨柳青年画老艺人已经很少了,霍庆有能有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已经殊为不易。他跑遍了杨柳青和中国的各大年画产地,尽可能收集寻找各种有价值的版样和老画,“年画的根在版上,我现在最担忧的是许多老版被外国人买走。”老版老画拿走一张就少一张,不过,更困难的是这门手艺怎么往下传。霍家收藏的老版样虽然少,可是能够跟着学这手艺的徒弟却更少。“没人愿意学。”霍说,“从前徒弟跟着师傅,跟个免费长工一样;现在师傅还得给徒弟发工资,就这样,还没人来。”

  不来有不来的道理。今天的来访者看年画,往往拘泥于画面的美或不美。其实,所谓美,也不过是谁根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事物的一种评价而已。年画对于人们的真正意义,主要在于功能。灶神总归要贴在灶台而不可跻身于门上,佛祖只能供奉于堂屋而不可屈就于卧房,木匠之家贴鲁班像,铁匠、窑工之家大概奉老君像,这些自然不可以乱了章程。人们信,趋吉避凶的需要便有,年画作坊的生意也有,反之,不信则无。连灶君这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好朋友神仙在当今之世都谋不到岗位,更不要说其他。曾经在杨柳青流行一时的“缸鱼”年画,原本贴在水缸边墙上,鱼头朝外,以祈求丰饶,后来因为自来水的普及,便迅速没有了需求,即便偶尔有人贴在自来水龙头上面,大概也“行之不远”矣。

  “风景”,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衰颓的年代里,才气纵横如“诗仙”李白,也只好哀叹历史潮流之浩浩荡荡,将才气宣泄为几首《古风》,聊寄思古之幽情。

  况乎年画、雕版、蓝印花布之类,相去“大雅”,多少有点距离……况乎我辈所处之时代,较李白之时代,尤为变化多端、节奏奇快……

  说到“风景”之“依稀可见”与“渐行渐远”,终究还是能够看到,“非遗”有物质依托形式,总算有迹可循。其实,还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风景”,这风景在前人的眼中,在泛黄的书里。

  还是引用那些真正像看风景一样仔细观察过我们这片土地的来访者的语词吧:

  这是英国人赫脱南(马戛尔尼随员之一)在1793年看到的京杭大运河——船经过运河水闸,“当一个人置身船首用一根类似桨的东西驾驶时,其他人站到航道边上,手里拿着塞满了马鬃的垫子,随时准备扔入水中以减缓冲撞。夜间,许多灯笼把航道照得通明。”

  这是俄国人阿列克谢耶夫在1907年看到的天津杨柳青——“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

  这是活生生的历史,在这些农耕时代的历史中,人们努力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今天看来式微的一切“遗产”,都焕发着美感和生命力。这眼前只能依稀见到的风景,与那“看不见的风景”逐渐消融、合二为一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的画卷就鲜活了起来,跃动了起来。只是,当镜头再次摇回现代,那过去的时代背影,依然只在恍惚中。(杨凯)

[上一页] [1] [2]


编辑:张旌】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