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太平盛世太平鼓(图)(2)

2006年06月08日 08:45




  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

  女性扭劲颤劲男性搧劲艮劲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搧劲”和“艮劲”。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教授的方法及老艺人自身修养的不同,太平鼓便形成了一村一地、一家一户的各种风格流派,但基本的动律是一致的。以三家店村老艺人高殿启(男,1936年生)和圈门里西店村老艺人李全友(男,1926年-2005年)打“大搧鼓”为例:高殿启的动作洒脱奔放,脚下有跺劲和刨劲,上体和双肩“拧”、“颤”动律明显且,搧鼓时上体前俯后仰,表现出“抖肩掂踵不自持”的感觉;而李全友的动作稳健、有力,脚下步伐扎实,搧鼓的力量强、速度快,幅度也大。

  家家户户村村落落闻鼓起舞

  以鼓会友因鼓相恋鼓缘深深

  原门头沟区矿务局退休职工刘哨春(男,1938年生,圈门里西店村人)回忆:小时候看到打太平鼓多为村里缠足的妇女,男子也打鼓,经常有一些儿童也跟着玩耍。每年秋收一结束,家家户户就开始拾掇太平鼓,请铁匠打鼓圈,请手艺人蒙鼓皮。每到傍晚,只要有人在村头咚咚地敲起鼓,远近的街坊邻居就会闻声而至,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一起“耍”起鼓来,尽情尽兴,欢快自由。据老人讲,他的祖母(刘杜氏,1898年-1948年)就很会打太平鼓,平时不出门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耍鼓”;家里的鼓平时舍不得用,怕打坏了,所以练习时就用自家的锅盖儿代替鼓,将废弃不用的鸡毛掸子把儿一劈两半制成鼓鞭。打太平鼓一般是进腊月玩一腊月,正月玩一正月,到了二月二就挂起鼓来不玩了,因为二月二以后,即将进入农忙季节,大人们将投入紧张的农活劳动,无暇玩鼓了。

  旧时农闲季节,可供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少之又少,打太平鼓自然成为百姓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门头沟很多的村落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普及很广。太平鼓让所有的参与者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观众,身份可以自由转换,愿看则看,愿舞则舞。观舞者随兴致所至,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加入表演者的队伍;而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可以通过击打太平鼓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抒发情感,同时做出各种舞姿来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每次打太平鼓都可以说是一次人与人之间、邻里街坊之间、村与村之间互相交往、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机会,所有参与者可以通过“玩儿鼓”(耍鼓)愉悦身心、增进了解、相处和谐。尤其在解放前,这种“以鼓会友”的社交活动在百姓中尤为重要。舞会中男追女逐,你赶我乐,一些家庭也是由于男女们舞太平鼓而相识、相恋、相成亲,又把太平鼓传下去。

  汇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百人舞阵亮相大型庆典

  1949年为庆祝全中国解放,门头沟区太平鼓艺人走上大街,手舞太平鼓参加国庆游行。1953年,西店村老艺人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了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1983年,太平鼓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歌曲集·北京卷》中。1984年,门头沟区组织了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阵容,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引起更大的关注。2006年春节,太平鼓又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太平”两个中文倾倒了澳大利亚民众。(京报网/刘向阳)

[上一页]  [1]  [2]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