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图)(3)

2006年06月23日 09:49




外国商人在繁华的十三行商店购物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诏关闭浙江宁波、福建漳州和江苏云台山三地口岸,只保留广东广州一地口岸,历史上称为“一口通商”时期。

  广州“一口通商”先后延续了83年之久。期间,广州进出口贸易大增,收入由1792年的白银1300多万两增加到1837年的5500多万两。45年时间,英国对广州贸易增加了80%左右,而美国则几乎增长了三倍。

  清政府之所以决定“一口通商”政策,主要是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贸易,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发生了矛盾,再加上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的考虑而作出的。

  十三行路与十三行

  十三行路是广州现今的一条马路名,位于广州文化公园的北面。在明清时期,这里包括现广州文化公园范围的整片土地,都是广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带。

  十三行是洋行的前身,原指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

  为了接待外国商人,外商在十三行街区设有“商馆”,亦称“十三行夷馆”。该馆为外商住宿、办理商务和堆放货物之用。建筑以三层小洋楼为主,多具西方建筑风格。

  十三行的成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外商不能直接与中国商人接触,所以要有中介商人来主持对外贸易。于是广州便有了“十三行”这个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并让对外贸易权掌握在十三行商人的手中。

  十三行的业务有什么特点呢?明清时期,广州的外贸全属官营,十三行则垄断了广州的对外贸易。到了乾隆年间,该行业务发展很快,便分工为外洋行、本港行和福潮行三种,分别办理对外国商人,对暹罗贡使及商人和潮州、福建商人的贸易事务。行商的主要作用有五:包销外商运来的商品;代缴关税和各种现租;代替外国购买各种出口物资;对外商一切活动负保证监督之责;代替政府向外商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交涉事宜。

  广州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1个半世纪长盛不衰。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行富甲一方、名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等,他们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现在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宝顺行)、普源大街(普源行)、仁安街(仁安行)这些由洋行命名的街道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但它很快衰落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炮舰轰开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战败的清廷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广州长达83年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结束了它长达156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

  当然,十三行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谋取更多的利润,竟无耻地向中国倾销鸦片。乾隆十三年(174年),鸦片出口仅占英国货物的1/8,到乾隆末年,鸦片输入量已占输入货物的二分之一了,道光年间,数量更加惊人。鉴于此,清廷不得不下令派出林则徐来广东查禁鸦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