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民间“水浒”与小说《水浒传》(2)

2006年08月22日 09:07

  《水浒传》写强盗故事表“忠义”主张

  《水浒传》一百回书的构成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从第一回至第四十一回写众好汉上梁山的过程,从第四十二回至第七十一回写梁山好汉在与地方恶势力和官军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第七十二回至第一百回写梁山好汉受招安、征辽、平方腊,最终遭到毁灭的结局。这三个部分虽然叙述的重心、表现的旨意、蕴涵的思想有所不同,但又有着内在联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为什么小说要这样安排全书的结构?我认为,只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把握小说所要传达的意义。

  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已登场。《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史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影响,值得认真推敲。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相一致,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他没有投奔梁山,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代得很明白: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可见小说一开头就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的奸佞,去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家效力。但是,王进最后是否如愿以偿,小说却没有交代,因此有人说王进的故事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王进故事结束后,接下来是史进的故事。史进是王进的徒弟,他开始时专与盗贼为敌,把少华山上的强人头领陈达活捉了,准备“解官请赏”。但当朱武、杨春为解救陈达,双双来到史进庄前,表示愿与陈达一起“就英雄手内请死”时,史进被他们的义气所感动,反而与他们三人结为了朋友。官府闻讯前来捉拿陈达等三人,史进却与三人一起杀死了前来拘捕的都头。来到少华山寨,史进又谢绝了三人的挽留,表示要去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也要在边庭上“讨个出身”。史进既讲求义气,又不愿落草为寇,也要去边庭立功,“求半世快乐”,这是小说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息。

  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了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便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救助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助林冲而不惜得罪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为寇与林冲有所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推崇,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至于林冲被逼上梁山,给人们印象更深刻的是奸佞的歹毒,为了达到害人的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应当说相当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林冲这位身怀绝技的好汉却处处被人欺侮,甚至做强盗都受排挤,这又是对嫉贤妒能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评。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中有着重要地位,从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二回,用了十回的篇幅,所以称为“武十回”。民间传说中的武松是一个僧人,却“酒色财气”样样俱全,杀人更是等闲之事。到了小说中,保留发展了武松能饮酒、有豪气、痛杀仇人的一面,但“财色”两字却与其毫不相干。可见小说突出了武松的英雄胆量和大丈夫的义气。另一位好汉李逵,在民间传说和元杂剧中性格很不一致,小说中的李逵却是一位既粗蛮又重义气的好汉。可以说,前四十一回中的众好汉故事集中体现了“义”的观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