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离世廿载终回故土 马思聪:把每个音符献给祖国(2)

2007年08月10日 14:20 来源:文新传媒/新民周刊

    想起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1912年5月,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的书香门第。父亲马育航,清光绪庚子科秀才,曾任海丰小学第一任校长。马育航与同乡陈炯明自发结社反清,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时,马育航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后为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家境殷实,少年的马思聪听风弹琴,随雨吟唱。1923年秋冬,11岁的马思聪随20岁的大哥,西渡来到法国巴黎,住在名曰“半个月亮”的公寓里。两年后,马思聪考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预科班。1928年,马思聪以优异成绩,正式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考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29年初,国内家境突变,马思聪回国。他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1年,经当时广东省政府资助安排,马思聪二度赴法留学,第二年归来,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结识王慕理,这对以琴为媒的师生之恋,奏响了婚礼进行曲,马思聪时年20岁。其后,马思聪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任教。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在鲁大铮笔下,1937年的广州,“一面是警报、炸弹和高射炮的三重奏,一面是抗战情绪汹涌澎湃的和声”。当上海“八一三”保卫战志士的热血,倾洒在苏州河畔的时候,马思聪即日谱就“战士们!冲锋啊”的大众歌曲。马思聪在后来的文章里这样说:这时期大部分的抗战歌曲,可以说全是在炸弹爆发下孵化出来的,歌词大多是在书局新出的诗集中找出来的。“音乐穿上武器,吹起号角,便着实参加这大时代的斗争了。”

  在这血与火年代的缝隙里,马思聪完成了自己不朽的名作——《思乡曲》。

  在今天的文字资料和网络搜寻中,可以看到对马思聪音乐创作中富有民族性、民歌风格和地域色彩的阐述和肯定,却已无法找见描绘马思聪创作《思乡曲》的具象情景。也许是北国丰腴的土地业已沦陷,东部海岸的防线炮火连天,身处广州弹丸之地的他,只得将目光转向内地的旷寂草原。马思聪听到了来自内蒙绥远河套地区的民谣: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作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怅惘。

  马思聪完成的《绥远组曲》,内分三章: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战火纷飞的岁月,《思乡曲》呼唤起广大民众背井离乡的惆怅心境和对故乡亲人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1942年,暂居香港的马思聪,携家眷回到家乡广东海丰。他跟堂弟一起,为《思乡曲》填上新词:

  当那杜鹃啼过声声添乡怨,更那堪江水呜咽,流浪儿啊,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思乡曲》是马思聪享有盛誉的伟大作品。当年评论如是解读:作曲家是国民之一,是民族中感性特别强的人,作曲家的心情时常是一个民族的心情,这种追求与我们共鸣。

  此时的马思聪当然不可能想到,在20多年后,他的《思乡曲》,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地区广播的开始曲。他更不能够预料,他的《思乡曲》会成为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引发他命运转折的音响符号。

  《祖国》、《春天》和《欢喜》

  1939年10月,马思聪经过长途跋涉,一家三口来到重庆。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彼此亲密无间。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许多音乐家是主张抗日的,要关心团结他们,人越多越好,要有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关心支持音乐事业才好。李凌开始频繁接触马思聪,关注马思聪的思想和情绪,从音乐艺术直至谈到民族命运。

  1940年5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周恩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到马思聪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1945年,马思聪和徐迟同在重庆。8月,毛泽东为国共谈判事飞抵此地。9月16日,乔木告诉徐迟:“今天下午3点钟,你和马思聪两人,一起到红岩村去,到时候会有车子来接你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次对文艺界的接见,谈话主要在毛泽东和马思聪之间进行。马思聪向毛泽东提出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泽东回应说:既要有普及工作者,也要有写提高作品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一个写提高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大家都来当鲁迅先生,那也就不好办了。后来徐迟解释,毛泽东希望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写一些提高作品,但同时也做一些普及工作。

  1946年11月,马思聪到上海,与乔冠华、龚澎会面,出席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马思聪使用陕北眉户的民歌曲调,铺就开篇的歌曲,象征着光明从延安来。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马思聪的住所,用流利的普通话“顺道”拜访马思聪先生。大使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要落在共产党之手了,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美国政府盛情邀请马思聪先生到美国大学任教;五线谱是世界语言,希望能在美国听到马先生的琴声。马思聪当场谢绝。

  数日后,一位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来到马家,递上名片,他的名字是“Newton”(纽顿)。纽顿说,他受司徒雷登大使的委托,已为马思聪先生联系好了在美国工作的大学,聘请他当音乐教授,此次来访是请马思聪定下时间,以便他去预订马思聪和全家人飞往美国的机票。纽顿的结局和司徒雷登一样,在被马思聪坚决拒绝后悻悻离去。

  当年,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马思聪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

  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