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征战沙场立显赫战功 法国华裔侬族写下光辉战史

2006年06月01日 14:17




陈润威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接见



  原印支三军总司令福加德上将与原侬族互助总会会长陈润威参加印支阵亡战士纪念碑揭幕仪式



法国侬族互助会的战友们

  在法国,每当有重大军事纪念活动,人们都会发现在几位老将军旁边有几位东方面孔的人。这几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随法国印支远征军血战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赢得法兰西民族尊敬的华裔侬族同胞张英贵少将、黄独清上校、陈润威上尉等人。

  说到侬族,有许多人感到迷惑,对它的来历不甚了然。也许除了法国军方和部分越南来的华侨,对于很多旅法华人华侨来说,仍然对这个族群感到陌生。可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世世代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忠孝为先,以自己铮铮铁骨书写了一部令人景仰的传奇。近日,记者巧遇曾经担任法国侬族互助总会会长,现为法亚友谊总会会长的陈润威先生,他向记者详述了侬族历史以及他和他的同胞征战沙场的经历,拂去往事灰尘,让人豁然开朗。

  侬族的由来

  陈润威先生告诉记者,他出生在越南芒街,父亲是中国广西人,年青时来越南做生意,遂落户于此。而侬族的祖先原住在广东的钦州、廉州(今北海、合浦)、防城、灵山一带,后战乱中迁入芒街等地。

  记者依据陈润威先生说法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其实在越南的侬族有两支:一支是中国壮族的分支。中国的壮族有很多支系,按自称来说,有30多个,其中岱、侬、拉基、布标、高栏,进入越南后,越南识别其为5个不同的民族。

  这支侬族与岱族关系非常密切,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或相近,岱族与侬族的主要区别是,一般来说,18世纪以前从中国迁入越南的称为岱,18世纪以后迁入越南的称为侬。

  陈润威先生所说的侬人则是另一支,一般称为“海宁侬”。越南海宁省(今广宁省)原居住着大批汉人,他们自称“艾人”、“山艾”,意思是“山林里的人”,实际上是讲艾话(客家语)的汉人。17到20世纪期间,从广东的钦州、廉州、防城、灵山一带先后移居该地。其中一些人是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和驱逐,于1849-1863年间,被迫迁到海宁地区的。还有是明末清初,客家起师抗清,客家人兵败而被迁移的,一部分人从广东的东部和北部迁到中部及南部滨海地区,一部分人还继续远迁至北仑江以北的海宁地区,成为海宁地区的原居民,他们过去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1885年黑旗军刘永福在北越大败法军,可昏庸清政府却签下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以北仑江为界,将江南地方划归越南管辖,原居住在海宁的中国人也随地而归越。1893年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46年,法国殖民者再次卷土重来,越南海宁地区相继被占领,当时,法殖民当局曾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居民的“职业”等内容,原住海宁的中国人填写“职业”时,均报称“耕农”。鉴于这些居民所居住地按“天津条约”已划为安南(越南)领土,法方继续称作“中国人”不行,而这些居民不懂安南语(京族语),其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是纯中国汉人式的,因此又不能称其为安南人(京族)。最后,法殖民当局认定其为越南少数民族之一,以其务农种地“职业”为依据,称之为“农人”、“农族”,并又因习惯书写为人字旁的“侬”。这就是“海宁侬”名称的由来。

  “海宁侬”,实际上是海宁地区农村汉族居民的泛称。既包括“天津条约”时划地而归越的原居民——中国汉族农民,又包括1885年以后,继续从广东、广西南部移居海宁地区从事农业的汉人。

  [1]  [2]  [3]  [下一页]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