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国仪礼与礼俗(2)

2007年07月24日 13:45 来源:中国文化网

    礼俗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遗产,至今对中国人有影响的,大体在两个方面:

  一,天人和谐的信仰。参加礼俗活动的人群集体相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莫不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乃至大自然的方向,色彩,光线,形状和道里计程等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士冠礼》的开篇就规定,家长主持加冠时,所采取的没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方向的规定进行。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跸,即位于门东,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 与席,所卦者,据馔于西孰。

  (意思是,将行冠者的父亲或兄长,头戴玄冠,身穿朝服,系黑色的腰带和白色的蔽膝,站在庙门东边,面向西,主人的随从穿戴和主人相同,站在庙门西边,面向东,以北为上位,占卜用的蓍草和席子放在庙门外的西堂里。)

  在礼俗活动中,方向代表着仪式的神秘性和神圣性,绝不能有半点疏忽。

  二、天人互惠的原则。礼俗具有互惠性,传统礼俗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虔诚的互惠行为,建立大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体现这种关系的仪式有两种,即人神互惠仪式和人际关系互惠仪式。

  《仪礼》的许多篇章都谈到,人献给神的供品,在仪式结束后由人们食用,表示人神共同分享,人们之间相互往来赠送的礼品,也要根据传统,小心准备,恪守规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

  《士相见礼》叙述:“士相见至之礼:挚,冬用雉,夏用琚。左手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故请某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意思是:士和士见面,彼此赠送的礼物,冬天用死野鸡,夏天用晒干的野鸟,把野鸡的头摆向左边。士拜见时,碰着它说:“我愿意拜见您,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某君依据您的吩咐,派我前来拜见。”主人回答:“某君吩咐我去拜见您,现在您又屈尊来到,请您返回家中,我将去拜见您。”)

  这有点像现在人们常说的"礼尚往来"。但它还不止于一般的社会交往,它的另一层意思是,通过进献礼品,了解神的看法,或者对方的想法,以求生存,安全和幸福。它显示了精神习俗活动的实际性。

  礼俗的古籍《仪礼》,后来成了寡情少味的文物古董,在所难免,因为,后世时代的悬隔,已使它与古代贵族生活的实际联系湮没不存,那些留传的记载文体和华贵的语体,本来只服务于那些旧礼的繁文缛节,一旦这些繁缛的内容空漏洞残,人们也就很难猜懂和喜爱那些相应的文体和文字了。所以,后来的学者说,三礼之中,《仪礼》最难读,源出于此。但有关它们的物质性遗存还是能让我们看懂的。现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泥塑石具等,仍然是它们的纪念品。当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后世,它们也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礼俗经典的经典文字和文物虽今古异时,变迁巨大,但是,就其精神传承而言,也始终是一张没有消失的文化底片。与民间习俗相比,上层礼仪虽然有精粗雅俗的分别,但它也在一定时期内,管理和规范了一部分同类的民间习俗。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民俗艺术传承了礼俗精神,我们也往往可以通过民俗艺术,发现礼俗的活泼存在。

  《仪礼》中的“士冠礼”,现在民间仍称“冠礼”。老百姓也还说“出花园”,“过大生日”,“开锁”等别样的土话。但意思都是一种,即通过仪式,使青年取得成人的资格,准备进入相应的社会阶层集团。这方面的礼俗,今天仍在饮食艺术和服饰艺术中保留和传递着。《仪礼》中的“士婚礼”和“士丧礼”,现在的白话叫“婚丧嫁娶”,中间的消耗观念和人情环节,至今也很少动摇。在江南塞北大大小小的城乡社会里,依然传承着“成婚”,“六礼”,“报丧”和“招魂”的老话和旧规,其含义也还是报本返始,祖根繁衍和兴旺发达。它们的内涵,也在民间的歌舞戏曲艺术,建筑艺术,剪纸艺术中得到体现,中国人世世代代保存和享用着这些礼俗,不一定靠文字,不一定靠国家和现代学校的指导,仅靠了这些艺术符号,就也能照样妙手天成,凝聚了一个人情浓厚和勤劳奋斗的民族群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陈安娜】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